此皆之前尚未完成的文稿,已不想续写,故一并发出。
观《是,大臣》(第一季)有感
“透明政府”、“正式访问”、“节约运动”
感受到高层决策者集团和中层管理者集团之间的利益矛盾、政治上的利益交换、自我革命的困难。
真正的清廉公正的政府是理想存在,可以逼近,但现阶段难以实现。高层决策者由于聚焦顶层设计,高屋建瓴,所以需要依靠中层管理者提供信息和数据,作为决策依据。信息差便决定了精准决策的困难。信息传递必然产生信息失真。企业高层决策者想自我革命,是好想法,却跟中层和基层的既得利益是矛盾的。看了这部剧,原来说话也能如此圆润,坏事说成中性事情,中性事情能说成好事。庞大的公务员体系,在管理学上是必要的——管理管理者的管理者。只不过往往滋生腐败。
“专制国家”和“大白天下”
国家掌握公民的所有信息,现阶段确实是有害于公民的生命权、财产权和公民自由。即使有完善的制度(现在还不完善)来限制操作员的权限,也会有人因利而以身试法。国家不应贸然掌握公民的所有信息;国家为了完整的作出决策,也必须掌握公民的所有信息。这取决于公民的自由意志。信守承诺对人的能力也构成挑战,“妄立誓则祸近”。人要学会承诺,也要学会兑现承诺。这关乎人与人的信任。
谣言总是不胫而走。政客为了自保,一般牺牲小利益,换取大利益。人治总会有“传闻”。人们会在尴尬或危急的处境变得模糊,在无关紧要的地方变得平直。何时含糊,何时直白,也是困难。有的人能守口如瓶,让“秘密”成为无人所知的事情,连“秘密”也不存在。有的人只会让“秘密”成为窗户纸,随时出卖秘密。死人才能做到真正地、永远地保守秘密。
“知情权”
“信息少了,看不到真相;信息多了,又不得要领”。每个人都有知情权,但需要了解多少信息呢?会有其他原因限制我们了解真相吗?我们如何防止知情权被损害或被无视呢?
“任人唯亲”
任人唯亲,利害关系的盘根错节下,极有可能出现的事情。人总是想攀附关系,搞好关系,利用关系,为了私利。
“亲”是什么?或许指代三类人:利益关系亲近的人、血缘关系亲近的人、友谊关系亲近的人。人们为什么攀附关系?其中之一,源于人的思想不是透明的。
观《中国医生》有感
你们每一个人,都是超人啊,你们就是拯救地球的英雄啊!
今天晚上(2022年7月某日)在广场看到村里放露天银幕,播的是《中国医生》,就兴冲冲回家用电脑看完了。
这部主旋律、正能量的电影实在有太多不符合现实的地方。比如防护服短缺,前后三分钟就能借到。
但也有很多体现人性的地方。
医务人员的家人不愿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救治病患。医生护士们的命也是命,他们的职责和使命驱动着自己,治病救人,而趋利避害和求生的本能又阻挡他们迈出这一步。这是勇敢者的战斗,他们也想回家,陪陪家人。快递小哥为了居民们的生活所需,四处奔走,让自己染病了。
病人一哄而上抢床位,他们生而为人,也想得到救治,活下去。
医疗资源挤兑将是大传染病对付人类的利器。
快递小哥也想安安稳稳活着。
医护人员、家人、陌生人,死亡、新生、封城、解封。
读《三体》有感
如果人类有优点,那就是良知。如果人类有劣根,那就是贪婪。
最近把《三体》的第一部看完了。这是中国不可多得的科幻巨著。在我心目中,跟阿西莫夫的《银河帝国》系列所讲述的故事是截然相反的,核心理念上却有相似之处——人类文明对外星文明的故事与人类文明对自己的故事,崩塌的信念与渺茫的信念。
《三体Ⅰ》于我而言,揭露的是人类因贪婪而无法终止的罪恶——追求无止境的欲望。比如反派叶文洁所目睹的“文革”时的权力欲、伊文斯所目睹的人类对自然的主宰欲,都促使以他们为代表的,目睹人类种种罪恶,对人类群体感到失望甚至绝望的人,背叛自己的物种,走向人类的对立面。人类当中产生了异己。
这群人——地球三体组织——的目的也不尽是相同的,还分化成“降临派”、“拯救派”和“幸存派”。
降临派的目的是最极端的革命派,要借助外部力量——在书中是以外星文明的形式出现——来清算人类所种下的“累累硕果”:他们对人类已经彻底失去希望。这令人想到西方文明的《圣经》:上帝不能容忍人类的错误,发下大洪水,将世界所淹没了,只有一部分“天选之子”幸存。人类的原罪必须清除。
拯救派则是温和的改良派,希望凭借强制力来规范人类社会的秩序,整顿纲纪,肃清邪风,重新创造出真善美的理想化的人类世界。古代封建社会的帝王将相、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也讲故事,讲人性,讲真善美,讲革新,小修小补,实则对自身所存在的问题无能为力。他们无法在根本上解决问题,最终还是落入周期论。
幸存派则是作壁上观的投机分子,是墙头草,谁赢,他们帮谁。只求自身的苟活和后代的生存,不考虑什么问题、什么主义、什么观点、什么作法。不择手段地活下去,是他们的最高标准、唯一目的。这类人在历史上一直存在着,像未开化的普罗大众,像中国革命中的投机派,像窜入政党谋取私利的小人。投机派的影子,就是人类历史的影子,时隐时现。
从这三个派别可以看到,人类的的三类思潮:革命的、改良的、投机的(或无关的)。人类社会要作为一个整体来解决自身问题,就像一个人反躬自省一样困难。
若镜头转向我,将在书中以什么身份出场呢?我想,或许是降临派吧,来一场人类自我革命的腥风血雨。我相信个体的人的善心,但不相信作为整体的人类的善良。人类整体是混沌的不可知态,只有面临生死抉择在可能展现良知。为什么说民众像投机分子呢?因为群体智慧飘忽不定。个体的行为是可以根据其先前的经历和现在的思维来作出初步的判断的,而当无数性别、年龄、智力、健康、财富、婚姻、受教育水平等等因素都截然不同的个体聚拢为集体时,预测其行为的准确性陡然下降。
记录:文明的火种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人来到世界上,无非干两件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类文明的延续,就是通过在实践中获取的经验和知识的代代相传来完成的。知识或许会随着个体的死亡而消失,但人类族群的繁衍生息不会断绝。只要个体的知识通过传递,融为集体的知识,便不会消失。人的个体也是一样,融入集体之中,才能化作不朽存在。
既然知识需要传递,便需要记录。而人类向来追求更多、更快、更好的记录手段——图像、语言、文字——石头上、金属上、龟壳上、皮革上、竹简上、纸张上、计算机上……
人为什么会追求更好的记录手段呢?记录手段的优劣实质上决定了记录效率的快慢,即知识传递的速率。参考马克思主义中“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理论表达式,我们可以近似认为:人通过记录手段来记录脑海里的思维观念,使之具象化表达出来,思想才得以被了解和传播。而记录效率的提高会直接加快思想的传播速度,间接推动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更快地创造出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语言主要是通过人的记忆力来记录信息的,有随着时间流逝而失真的可能性。图像和文字则不然,能够以客体的形式长久地保存记录者想要传递的信息。只要接受者有能力还原记录者的语境,则图像和文字中的信息就能够被复原,实现超越时间的传递。
媒介的假象:你看到的我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
孟子说:“观察一个人,再没有比观察他的眼睛更好的了。眼睛不能掩盖一个人的丑恶。心中光明正大,眼睛就明亮;心中不光明正大,眼睛就昏暗不明,躲躲闪闪。所以,听一个人说话的时候,注意观察他的眼睛,他的善恶真伪能往哪里隐藏呢?”
从小到大,我们都被这样一个道理耳濡目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而这句名言,来自达芬奇对人物肖像刻画的一个观点。
艺术大师们从形体、肌肉、骨骼、面庞等等细节去描述他们眼中的“人”,竭尽全力展现人的不同姿态,但都逃不过对眼睛——尤其是眼神——的雕琢。倘若说眼睛之外的人体都是果树的枝干,那么,眼睛就是绘画艺术与雕塑艺术的“果实”,处理得好,是“画龙点睛”之笔;处理欠妥,就是“画蛇添足”。精明的雕塑家往往就在眼睛处留白,此处无声胜有声。
普通人的生活里,我们对于眼睛也有一些认识:撒谎的人,其眼神会飘忽不定;
但现代人的眼睛,却是很少看得见了,眼睛里看到的不是另一双眼睛,而是一部智能手机……人与人的社交时空,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悄悄地转移到网上了。人们不再四目相对,而是顺着看不见的电磁波与虚拟的眼睛相注视。心灵的窗户,要不关上,要不蒙上灰尘,难以看清屋内的景象,也难以捉摸人心之变动。
互联网的人都是虚幻的假象。若选择隐藏自己,那便无人知晓你的面目。
我们的2023:前行
2022年末,中国正式解除严格防疫措施,步入宽松管控时代。坏消息是,就大众的感受而言,无异于“全面放开”。好消息是,大家的生活节奏逐渐步入正轨。昔日虽不再,今时仍流转。
新的一年,是属于我们的。新的一年,是属于过去、现在、未来的。
这是我们悲喜交加的一年,这是中国内忧外患的一年,这是人类步履蹒跚的一年。
自私的情谊
简而言之,我觉得自己对待情谊——人与人的联结——是一种自私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和作风。
总是将自己分享的信息、想法等等,看作对他人的认可或施舍。如果他们对我的分享并不做出回应,那我便放弃了。
我并无如此充足的时间和充沛的精力去对处理人际关系的事情;虽然我的朋友并不多,但总会莫名地疲惫。
真的买?
看着手中身经百战的 Mate9,早已掉帧的动画、较为缓慢的启动速度,面对暑期学习计划的威压,心痒痒的,不知不觉萌生了换机的心思。
Mate9 重置过一次,重装回QQ、微信和网易云等简简单单的应用,再用鸿蒙工具箱ADB卸载了一众拖油瓶,又焕发新生。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能,可饭量也不大了。 麒麟 960 的性能依然招架不住国内群魔乱舞的应用生态,看视频、听音乐,耗电量都颇为可观。以主力军的强度来使用一天,显然是不够的。
对于换机,一则考虑到平板阅读的便捷性,二则想体验电子阅读器,三则是换用 iPhone SE 3 来强迫戒掉手机。
对平板而言,“大屏”加“高性能”加“应用生态”,主要针对电子文档阅读和笔记手写录入,目前国内只有华为和苹果能做得比较好。
对电子阅读器而言,kindle 已经退出市场,剩下的小品牌,并未接触过。听许多长期用户群体吐槽,华为 MatePaper 是十分值得尝试的选择,其他品牌多少有些缺点。这个垂类市场,产品价格也比较美丽。
对 iPhone SE 3 而言,小尺寸屏幕、短续航、高性能 A15 处理器、iOS 系统及应用生态,这些叠加起来,真的容易让人放下手机。 逛了逛华为和苹果的线下店,琳琅满目的产品,触手可及。我却打消了换机的念头。这是冲动消费,这是不客观的消费。 科技改变生活,而不是让科技主宰生活。 省下来的钱还不如改善生活呢。
本文信息
本文编号:0085
原文作者:松易涅
原文标题:《流沙逝水》
原文出处:https://songyinie.com/alone-log/xyty/lsss/
封面来源:NEOM, Unsplash
原创声明
本文为松易涅(微信公众号:Songyinie365)原创首发,保留著作权等一切权利。出于营利性目的使用本文需取得书面授权;非营利性使用,请尽书面通知义务。如内容涉及侵权,请取得联系,本人将竭力消除为您带来的不利影响。邮箱:mail@songyinie.com

本作品著作权人及权利人保留一切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