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不放弃NVLink——垄断·信息·编码

本文撰写进度:草稿

文章暂处初步创作阶段,读者可从中获知大致内容和观点。文章尚未经过充分修订和完善,主要是作者思路的初步记录或框架构建,内容不完整,逻辑结构不够清晰,存在错别字、语病或表达不清的地方。阅读时请谅解其中诸多不成熟之处。

NVLink 是英伟达(NVIDIA)研发的芯片间高速连接技术——通过电路板上的导线连接 GPU 和 CPU,快速收发共享内存池中的数据。

NVLink 是专有、专用技术,而非某种公有、通用技术。据官方介绍,NVLink 的连接速度是 PCIe 5.0 带宽的 7 倍多,高达 900 GB/s,且能效是后者的 5 倍。

有人呼吁英伟达使用开放的互联网传输协议。显然,抛开 PCIe 而自研 NVLink 的英伟达不大可能考虑该提议。

通用的技术和标准为了满足泛用性,以标准化实现了统一,但代价是无法兼顾效率和特殊需要。专有、专用技术及标准却不一定是以上描述的逆否命题。互联网传输协议、PCIe 是旧事物了,后者也曾是 NVLink 般取代旧技术的新技术;PCIe 如同积重难返的 Windows,背负了沉重的历史包袱,恐被 NVLink 所取代。

围绕 NVLink 的扩张所引起的讨论,启发了更多思考:为什么大企业青睐专有/专用技术?或者说,“私有技术”呢?更优的指标固然重要,但根本上说,是大企业——资本“追求利润”的动机推动了技术垄断等垄断方式、形式的发展。垄断的背后是超额利润。经由技术垄断带来的循环累积,英伟达将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快速垄断算力芯片市场,赚得盆满钵满。

数据传输技术、标准之争,牵涉“信息传递”问题。数据依赖“编码格式”进行编码、传输和解码,最终由此至彼地传输信息,以在主体间有效“沟通”。为了让更多主体实现互相“理解”,“协调”主体间的“行为”,那么编码格式必须统一化(标准化)。这也是人类语言的基本逻辑;但这不限于“语言”,还能是“符号”、“概念”等等。哲学对此早有讨论。

借用“压缩”的概念阐述“编码格式”。信息传递首先要“编码”,将原始信息进行压缩,否则无法传递信息;一旦压缩,则必然损失部分原始信息。压缩的目标是提高编码的单位信息量,提高信息传递效率。如果不进行压缩,将耗费无限的时间用于描述原始信息;论及编码的种类及单位信息量,我们发现:文字的压缩率最高,也最难理解;图像压缩率次之;平面视频压缩率较低,更易理解;带有空间信息的视频视频压缩率更低,可理解性更强。除非复现宇宙本身,否则信息传递必然有损。因此,信息的传递是有偏好的,主体将有选择地传递原始信息的某些部分。

信息传递过程中,编码的信息熵大小和可理解性呈反向变动的非线性关系。压缩率越高,就越难理解,解码所需的“前置信息”也越多。学术科研是个显著例子——由概念、术语、逻辑、数据等信息构成一系列复杂的推理活动,且研究对象越抽象,所需的信息的数量越多、质量越高、种类越多样。编码中除了有用信息外,还存在构成信息完整性、自明性的冗余信息。冗余成分是用于帮助理解压缩后的信息。信息传递的必然有损性和生命的时间有限性,要求不断创造新的编码格式,以适应变化着的时空环境。编码的此类特性引致的行为结果,在新闻传播领域最为明显。

质能守恒定律启示我们:提高编码的压缩率需要消耗更多资源和能量;同样地,解码高压缩率的编码,也会耗费更多质能,结果是我们以更少编码传递了更多信息。同信息传递速率提高所带来的社会生产力增长相比,代价显得微不足道。

更新记录

  1. 2024-4-19

  2. 2024-4-20

原创内容均采用 CC BY 4.0 进行许可,转载或使用请署名。非原创内容遵循权利人的著作权许可。
Comment